在“江湖”里摸爬滾打十年、駐扎封控小區14天、我和土地有個“約會”……8月15日至16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廣電局、省記協共同主辦的江蘇省第九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在南京舉行,來自全省主要新聞單位和13個設區市新聞媒體的52位選手走上演講臺,講述在新聞工作中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精彩故事,展示我省新聞戰線在近年來重大新聞事件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經過激烈角逐,宿遷廣播電視臺記者彭靜、常州廣播電視臺記者陳珺、揚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張軼涵3人榮獲“最佳選手”,溧水區融媒體中心記者祖小涵等13人獲得“優勝選手”,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沈良蕓等36人獲得“優秀選手”。
觸摸時代脈搏,記錄難忘瞬間
勇立潮頭記錄時代風云,大戰大考更顯媒體擔當??箵粜鹿诜窝滓咔橹?,許多新聞工作者逆向而行,及時報道疫情防控動態,用情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演講臺上,這些難忘的經歷成為不少記者的講述主題。
“小江和他的紅色快遞車很忙,我和他的采訪只能在間隔中碎片化地進行?!?021年11月,武進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徐夢超拍下一段搖搖晃晃的視頻。視頻中的主人公小江是滯留在封控小區的快遞員,被封控的14天里,他與小區居民攜手守望相助,演繹了一場動人故事:快遞員穿梭于各個檢測點搭載志愿者、運送物資,小區居民邀請其入住并紛紛送來愛心便當。
記錄者,是見證者,也親歷者。歷史瞬間不僅存于鏡頭中,更印刻在新聞工作者的內心深處。
“在封控小區駐扎的14天,我用筆和鏡頭堅守在屬于自己的戰場上,向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志愿者表達了我所能做到的最高致敬?!毙靿舫f,感謝記者職業讓他能親歷見證用生命捍衛生命、眾志成城的諸多時刻。
“假如沒走進封控區,我們就不會了解到百姓默默承受的心理壓力,也不能感受到他們作出的自我犧牲?!蹦贤ㄍㄖ輩^融媒體中心記者宋凱同樣感慨,下沉先鋒街道的13個日夜,他們不時被感動著,每一次采訪都浸潤著汗水和淚水。
傾聽百姓心聲,講述非凡人生
貼近群眾保持人民情懷,飽蘸筆墨書寫非凡故事。將鏡頭對準群眾,把話筒遞給百姓,廣大新聞工作者時刻在路上。
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彭靜講述了“宿遷好人”朱順和捐獻愛子器官、替子還債48萬元的故事。她動情地說:“正是因為有諸多像朱順和一樣平凡人的守護,才讓一粒粒文明的種子扎根在城市的每一寸,才讓我們文明的厚度、溫度變得可感可觸?!?/p>
“這個倔強的姑娘,霸榜全集團產量第一名20年!不管是上拉鏈、卷下擺、收裙邊、繡字母,20年里,她從來不給任何人超過她的機會!她也由此當上了市勞模、省勞模、全國勞模!”常州廣播電視臺陳珺講述了紡織女工李承霞的蛻變,也把一位新時代女性成長中的心酸苦楚娓娓道來。
時間的航道上,一波浪潮高過一波,但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人性光芒永遠閃耀著。
“趙寶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長大要成為趙寶叔那樣的人”“如果有來生,我還愿意和俺趙寶兄弟一起搭伙辦事”……徐州廣電傳媒集團記者記錄下了豐縣宋莊村百姓對第一書記趙寶的追思,與此同時,扶貧助困、為民解憂的“接力棒”也傳到她的手中?!摆w寶書記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卻鼓勵了我,那天采訪結束之后,我接替了趙寶,繼續照顧祝念英老人一家?!?/p>
積極踐行“四力”,講好中國故事
腳下有泥行遍基層現場,心中有光扛起使命擔當。通過深入基層、抵達現場,新聞工作者在踐行“四力”的過程中發掘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
跟隨漁船風里來浪里去,踏上執法艇看江豚逐浪,靖江市融媒體中心編輯張園踏浪奔赴的10年間,見證了謝洪兵從靖江捕魚能手到全國優秀長江協助巡護員的轉變。她由衷地說:“老謝在這片最熟悉的江面上找到了新的樂趣,我也在深入江湖的實踐里嘗到了踐行‘四力’的甜頭?!?/p>
扎根“三農”尋找新聞選題,田間地頭傾聽農戶心聲,泰州廣播電視臺播音員余嘉璐6年間目睹了農場主老陳向農業現代化闊步邁進的奮斗歷程,而那些同老陳一起外出跑市場、展銷農產品的點滴,也成了他的寶貴經歷?!拔铱偰軓乃难孕性V求中找到最佳報道角度,精準推送給受眾,幫他把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p>
“好故事要好記者來發掘,而好記者也必須成為好故事中的一部分?!被顒蝇F場,評委們一致認為,好記者與好故事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好故事最吸引人之處。
“在一次特殊教育學校的采訪中,一位盲人小女孩問了我紅色是什么樣子?我看著她的臉,思考了一會兒然后掏出手機播放了一段國歌?!币淮闻既坏臋C會讓南京市溧水區融媒體中心主持人祖小涵萌生了為盲人說電影的想法,3年時間里,他牽頭成立了“我是你的眼—為盲人說電影”志愿服務隊,與志愿者們解說各類電影20余場,服務殘障人士2000多人次,用聲音讓他們“看”到了光。
一段段凝結著愛與被愛的故事感人至深,而由工作實踐體悟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催人奮進。新華日報社記者李晞分享了自己在香港特別報道期間的難忘一瞬:香港暴徒入侵香港中文大學期間,穿著私服開車護送內地學生安全撤離的陳警官哽咽著說,“你知道嗎?站在自己的土地上送走這批孩子我真的特別難受?!眱赡赀^去了,香港采訪的場景一直在縈繞在他腦海中。他說:“那些勇敢的激昂的令人動容而又平凡的身影,不斷地提醒著我,牢記初心,堅守本職,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的精神?!?/p>
“當看到網友們通過彈幕討論區進行的熱烈互動,年輕的短視頻創作者們自發為節目制作推薦視頻,我們覺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笔V電總臺記者莫玫瑰講述了她與同事創新使用微縮景觀來還原錢壯飛等紅色特工保家衛國歷史場景帶來的收獲。在她看來,新聞工作者應當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講好英雄故事,讓更多人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奮進力量,讓他們的精神被一代代后人銘記傳承?!斑@,就是我們的信念?!?/p>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記者 苑青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