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圍桌而坐共話“家?!?/b>
——“中國記協理事見面日”活動在寧舉行
理事見面日制度是《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創新舉措,旨在鼓勵廣大理事聽取編輯記者代表的訴求,探討問題,為推動記協深化改革、繁榮新聞事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8月4日下午,江蘇省記協組織的“中國記協理事見面日”活動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舉行。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百新與在南京工作的中國記協理事代表、編輯記者代表圍桌而坐,就如何建好“記者之家”共商良策,共話發展。
期盼更多更好方式提升“四力”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經濟新聞部主任杭春燕說,為提升新聞戰線的“四力”意識,中國記協想了很多實招硬招。給她印象特別深的是“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這個活動不僅在新聞界掀起強烈反響,而且效果已然“出圈”,在全社會廣泛樹立起勇于踐行“四力”的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大家都很期盼,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讓廣大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好地提升“四力”、更自覺地增強“四力”,同時也在全社會塑造更為正向的新聞工作者形象。她希望了解記協在這方面,還有怎樣的計劃與安排。
中國記協理事、省廣電總臺副臺長、黨委副書記、省廣電集團總經理周斌認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要更好地踐行“四力”要求,履行好職責使命,可以在“頂天立地鐵肩膀”、“兩廣總督真本領”上下功夫。所謂“頂天立地鐵肩膀”,說的是一要能夠上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根天線,時刻把握時代脈搏,知曉國內外發生的大是大非。二要能夠下連基層實際社會這條地線,親近腳下的這片土地,與老百姓的生活打成一片。所謂“兩廣總督真本領”,說的是廣交朋友,廣集材料。在媒體融合時代,“兩廣總督”要求被賦予新的內涵:新聞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既要有敢擔事的“鐵肩膀”,更要有干成事的“真本領”;以增強“四力”為抓手,把“四力”作為構成“真本領”的重要內容、提升“真本領”的方法路徑,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認真練就從事新聞輿論工作的“十八般武藝”。
轉型中遇到問題時處理好三個關系
江蘇省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一部記者李俊彥分享了自己在融合傳播中的實踐感受,并提問省級的時政新聞媒體記者,該如何進一步做好全媒體報道,推進媒體深融。
中國記協理事、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認為,三大央媒移動端的融合轉型是比較成功的,呈現出內容煥新,智能變革,平臺升級,機制創新四大亮點。目前,新老媒體一體化發展,以及移動優先策略,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省市級地方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也有很多的亮點。江蘇省級媒體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的“交匯點”、“紫牛新聞”,省廣電集團的“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都具有了相當的影響力。市級媒體當中的“紫金山”、“牛咔視頻”、“引力播”等,也初步走出了自己的融合轉型之路。談到轉型中面臨的問題時,他提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個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關系。我們堅持“一手托兩家”,就像習總書記說的,不是此消彼長,而是相融相加;二是處理好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關系。央地聯動方面,大有可為;三是處理好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的關系。同時,還要解決好技術人才和打造真正具有黏性的互動平臺這兩個難點。
媒體要把好“造人關”,建立“防火墻”
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紫金山”新聞編輯傅超杰說,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在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時,特別增加了“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的表述。他想知道作為新聞工作者在轉變工作作風方面需要哪些舉措?
中國記協理事、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慨認為,作為新聞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擔當。首先媒體單位要把好“選人關”,用制度管人,防微杜漸,“治病救人”。媒體單位可以根據新《準則》建立嚴明的紀律,樹立良好風氣。他建議各媒體單位需要建立“防火墻”,特別是采編與經營要分開。他說,在這方面一些媒體單位是有教訓的,建議可以進行專題研究。他提出,在激發記者編輯干事創業熱情的同時,也要努力提高他們的待遇,給年輕記者鍛煉機會,讓記者真正有職業自豪感、歸屬感。
以四個“用好”,打造好“記者之家”
南京廣播電視臺融媒新聞中心記者張舒說,作為一線記者,自己長年在外面跑,特別渴望一種家的感覺。希望稿件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人能給予指引;采訪受挫的時候,有人能提供家一般的溫暖;在工作之余,希望能學習充實自我的時候,也能有人推薦一個學習的地方,分享學習經驗。她特別想知道,這個“記者之家”具體是怎樣的“家”?
中國記協理事、省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李折認為,進一步打造好“記者之家”,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她提出,一是要用好故事引領新聞工作者更好地踐行四力;二是用好作品引領新聞工作者更多地創作精品;三是用好辦法引領新聞工作者更快轉型融合傳播。建議中記協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組織先進經驗的分享。四是用好苗子筑牢新聞后備人才之基。新聞職業很崇高,它需要一批又一批懷有新聞理想的人來堅守。建議中國記協把記者工作適當前移到高校的新聞院系,在新聞從業人員的好苗子里開展“春風化雨”的職業教育。此外在組織新聞評選表彰或記者節活動時,適當增加更具儀式感的環節,增強新聞從業者的榮譽感和認同感。
在聽取大家的交流和發言后,張百新書記表示活動非常有成效,中國記協理事代表和編輯記者代表都對記協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很受啟發。他強調,無論是中國記協還是省級記協,無論是推動深化改革還是建設新時代“記者之家”,無論是已經取得的成績還是今后需要改進的工作,都離不開各位理事的關心和幫助、支持和配合。他希望,各位理事繼續以“主人翁”精神,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記協工作、積極履職盡責,為建設好新時代“記者之家”,更好地引領好廣大新聞工作者、服務好新聞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文/王宛璐 圖/趙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