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持續關注,近兩年的接續報道,在第31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報送的作品《石榴紅了》獲廣播新聞專題三等獎,全面展現了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的動人故事。海安教師接力支教了30多年,這樣的好題材如何保持新鮮度?創作團隊進行了探索實踐,作品主創之一、省廣電融媒體新聞二部記者周洋談了他的創作體會,今天,我們登載全文,與大家分享。
側耳傾聽 “石榴紅了”
——《石榴紅了》創作體會
周 洋
海安寧蒗支教團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江蘇“時代楷?!?。30多年來,海安支教老師克服種種等困難,累計為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輸送大、中專生1萬多名,為寧蒗“小涼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書寫著東西部教育幫扶的時代傳奇。廣播新聞專題《石榴紅了》,講述的便是他們的故事。好題材如何保持新鮮度?創作團隊進行了探索實踐,用更扎實的采寫、更新穎的角度、更創新的方式,呈現時代故事。
一、新老記者接力關注,在發展和變化中講好時代故事
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接力支教了30多年,我們跟蹤了十余年。
2007年,海安支教寧蒗即將滿20年,教師節前,江蘇新聞廣播原南通記者站站長董秀芳遠赴小涼山,通過三天的采訪體驗,凝結成一篇十分鐘的廣播新聞專題《小涼山深處燃燒的紅燭》。報道播出后,收到良好的收聽效果,不少聽眾一邊聽一邊流淚,南通還組織志愿者專門前去慰問、學習。點開稿件音頻,一段段真實、生活化的語言,無不流露出海安支教老師甘愿付出的感人情懷。就像連續支教6年的蔣蓉老師所說的,“看到這里的孩子們求知的目光,就像一雙雙無形的手緊緊拽著我?!币舱驗檫@樣的情操,他們無愧于寧蒗人最尊貴的那一聲“海安舅舅”。
2019年8月,海安老師支教的寧蒗民族中學里,“海安班”考取了1個清華2個北大,幾乎創造了麗江奇跡?!昂0舶唷背煽優楹稳绱遂橙??海安和寧蒗的“寧?!敝s又是如何繼續推進的?接過前輩記者的接力棒,記者去到了小涼山采訪,并推出廣播新聞專題《小涼山里的“海安舅舅”》,記錄了31年來海安支教寧蒗的教育成果,更譜寫了一曲教育扶貧的贊歌。
從遠方而來的老師,陌生又親切的聲音,給寧蒗當地的孩子們打開了一個精彩的新世界。從此,孩子們有了新的夢想,和為夢想而打拼的勇氣。在采訪中,記者采訪到了一個叫“盧磊”的高三畢業生,他對著記者的話筒堅定地說:“我要考清華大學!”
這是一個大山里的孩子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記者把這句話寫進了稿子里。此后,記者也在一直跟蹤著盧磊高三的學習情況。2020年8月,云南省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氨R磊會被清華錄取嗎?”記者在第一時間撥通了盧磊的電話。不負所望,寧蒗民族中學又考中了一個清華。
2020年8月20日,江蘇新聞廣播推出了通訊《彝族小伙圓了“清華夢”,有一群“海安舅舅”在守護》,同步在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信和荔枝新聞、我蘇APP刊發,這也是江蘇媒體中率先呈現當年海安支教寧蒗成果的報道。8月21日,江蘇新聞廣播配發評論《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讓小涼山里的“海安舅舅”熱度持續上升。
二、再赴小涼山,千錘百煉打造精品
2020年8月25日,在江蘇省委宣傳部的統一組織下,江蘇新聞廣播記者再次對海安寧蒗支教團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度探訪。另一路記者前往江蘇海安,采訪前幾批支教教師。記者之前時刻互通有無,談采訪中的感受、收獲。同樣,重大題材策劃在前,創作團隊力在爭進一步挖掘海安寧蒗支教團的故事,把作品打磨好,讓其真正成為一部精品力作,并持續放大廣播特色優勢,讓故事講出新意。
因為有了前一次的采訪積累,第二次深入寧蒗采訪的過程中,記者視角又發生了變化。并且時刻提醒自己,要繼續俯下身、沉下心,用更多的代入、更敏銳的觀察帶出更多的新意,從而打動更多人。
脫貧攻堅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在這一宏大的時代敘事中,一顆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2020年的教師節當天,江蘇新聞廣播在《新聞故事》欄目中推出了廣播新聞專題《石榴紅了》。我們以盧磊兩年不同采訪入手,用他的故事帶出了綿延三十多年的支教故事。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故事反映大變化。同時,創作團隊以“石榴”貫穿整篇專題。石榴在寧蒗當地被廣泛種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上那么一顆。8月底,正好是石榴收獲的季節。與此同時,石榴,中國傳統文化視為吉祥物,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
創作團隊以“石榴”貫穿,既體現教育扶貧結出的累累碩果,也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情誼。
在注重角度選取的同時,創作團隊還深知,廣播最大的特色是聲音。聲音最大的特色就是無孔不入,細微的變化都能通過聲音被持續放大,給聽眾帶去強烈的沖擊。創作團隊在采訪中,也格外地注重聲音的記錄。海安老師聚餐時的切菜聲、家訪的腳步聲、暴雨落下的聲音、學生的歌聲、老師們的祝酒歌聲、家長們發自內心的笑聲……我們把這些聽上去有些“瑣碎”的聲音充分運用起來,通過對豐富的聲音元素的運用和精良的制作,經過一遍遍素材梳理,一次次反復推敲,用更加“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人在“側耳傾聽”中感受到寧蒗當地孩子的夢想是如何“開花結果”,感受專題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對此,江蘇省記協給《石榴紅了》的評價是:既飽含著生活氣息、有“泥土”味,也有“詩和遠方”的浪漫與責任。
三、全媒體深度融合,提升傳播力和引導力
沒有新媒體產品不是好產品。在海安寧蒗支教團的報道上,我們一直注重全媒體傳播。希望我們的新聞產品能夠通過媒體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現老師們的故事。
針對海安寧蒗支教團的感人故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各個平臺集思廣益、各顯其能。同步還在“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信、荔枝新聞APP、我蘇APP、江蘇城市頻道“時代楷模發布廳”等多平臺刊發。
江蘇新聞廣播還和我蘇團隊深度合作,創作團隊還通過融媒體手段,運用視頻、音頻、手繪等方式創作H5動畫——“32年281人次,海安→寧蒗”,讓更多人在互動中更有代入感地了解海安寧蒗支教團的故事。全媒體傳播引發了強烈社會反響,獲得了海安寧蒗支教團的認可與轉發推薦,全網閱讀量上千萬。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很多記者都在講支教扶貧的故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走在先,挖在深,尋找情節獨特的故事,選取更巧妙的角度,持續強化精品意識、全媒體傳播,將“海安舅舅”這個好題材持續保持新鮮度、刻畫得更深入。在日常的采訪中,也建立了一種良好的機制,鼓勵記者走進一線,寫好人性中的溫暖故事。作為一線記者,也將進一步學習、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寶貴精神,繼續用手中的錄音筆、鏡頭記錄下一個個冒著熱氣、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中國故事、江蘇故事,不負偉大時代。(《石榴紅了》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三等獎,本文作者為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聞二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