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題材必須巧妙加工,民生視角才能出好作品。如何把脈民生熱點,回應社會關切,創作出與時代合拍、能贏得受眾喜愛的優秀作品?一起聽聽無錫廣電集團廣播中心新聞節目部主任張巡天講述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類廣播評論二等獎《智能時代,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創作體會,今天,我們登載全文,與大家分享。
融媒傳播生態下 做好新聞評論的思考
——《智能時代,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創作體會
趙 波 張巡天
在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無錫臺的廣播評論《智能時代,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獲得二等獎。下面,我結合這篇作品的采寫過程,談談我對融媒時代開展新聞評論創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自媒體已深刻改變傳媒生態與輿論場,評論必須跟上風向
我們這篇作品的緣起,是微博網友@青溪木昀去年國慶期間在無錫火車站的一個發現,她在出站通道拍下了一張指示牌,上面標注著“無健康碼由此進入”,列明了無健康碼旅客的幾種情況,根據指示出站,志愿者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位網友把照片發到微博,并簡單配文“無錫,善……”。
由于這是疫情控制后第一個黃金周,民眾十分關注出行和防控這對矛盾。而健康碼制度推行以來,各地都出現了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健康碼而導致誤解甚至引發沖突的情況。這位網友的微博,正好從正向引燃了這種情緒,事件很快成為網絡熱點,引發了無數轉發、評論和點贊,進而引來了主流媒體的跟進關注。
作為本地媒體,無錫臺也很快作出反應,我們很快派出記者前往無錫火車站,詳細報道了車站疫情防控人員創新服務的具體做法,也聯系了無錫市委黨校、南大新聞學院的兩位專家,請他們從嚴格防控與人性化舉措、先進技術手段與互聯網善治等角度,點評無錫這個做法引發熱議背后的原因。
我們看到,這個新聞熱點的形成和發酵,是自媒體平臺上無數個體自發推動的,這個熱點本身和其背后的動因,就成了極好的新聞評論題材。移動互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輿論場的構成和發展也因此極為復雜。個體的故事和感受,只要踩上某個節點、貼合某種情緒,也有可能成為全網焦點,而海量的關注、評論和跟貼,更多信息的加入,也會持續引爆話題,不斷放大后續效應。
在此過程中,主流媒體平臺必須敏銳地發現受眾在關注什么、討論什么,及時作出反應。輿論熱點并非由我而出,但可以為我所掌控和主導。我們可以利用完善的采訪、編輯、策劃和整合能力,挖掘熱點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分析解讀,在網絡熱點的第二波傳播中爭取主動,努力在復雜的輿論場中發揮自身的競爭力。姑蘇晚報在近期疫情報道中推出的《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雖然不是傳統典型意義上的評論作品,但就是從發現網絡熱點出發,主動作為,二次解讀,善加引導,成了一篇有出圈影響力的作品,有效引導了輿論。
而無錫火車站“無健康碼通道”成為熱點后,也正是由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主流媒體的密集關注與討論,使得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從網絡關注上升為政府關注,進而推動了在2020年末各地政府相繼出臺相關舉措,重視和解決這一矛盾。
二、民生題材是地方臺發力的主戰場,好的評論題材要善加利用
周躍敏主席在點評本屆中國新聞獎作品時,再次強調了題材的重要性。我們這件評論作品能夠獲獎,題材應該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非???,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也相當迅猛,政府、社會和家庭,都沒有為這兩者產生的沖突做好準備。因此,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這個話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2020年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這個矛盾更為突顯。無錫火車站“無健康碼通道”所體現出正向示范意義,就更值得好好分析解讀。
我們在作品中分析了矛盾產生的原因,簡要探討了解決問題的思路:老年人當前所面臨的數字化困境,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它的應對和處理,也需要一個全局性的解決方案。各級政府、社會團體,以及每個家庭和老人自己,都應該在此過程中有所作為。
創作團隊采訪了長期為老年人免費開展智能手機和電腦培訓的熱心人士,從實踐和操作層面分析了相關問題;采訪了長期從事老齡問題研究的專家,從政府實施公共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的角度,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剖析。通過分析,進而指出,處理好這個矛盾,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更體現著政府的治理水平。作為一篇廣播評論,我們在作品中運用了豐富的采訪錄音,結合音響進行夾敘夾議,既發揮了廣播的獨有優勢,又增強了分析闡述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好的題材必須巧妙加工,民生視角才能出好作品。我們看到,與中央和省級媒體相比,地方臺往往缺乏有足夠份量的重大選題。但媒體傳播的扁平化的當下,各層次媒體平臺間的差異正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過去的界限正在被打破。融媒生態下,地方臺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應當有足夠的能力自信,有足夠寬廣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把脈民生熱點,回應社會關切,深入現場、貼近群眾,做扎實的采訪、深入的調查,創作出與時代合拍、能贏得受眾喜愛的優秀作品。
但另一方面,在地方媒體的傳播中,觀點和導向仍然稀缺,要做有深度、有銳度的調查和評論并不容易。從看似瑣碎的民生題材中,“多挖兩鍬”、想深一層,用專業眼光分析探尋新聞故事背后的深層意義和社會價值,既考驗記者、編輯的能力,也反映制片人和總編們的魄力。天津臺這次的一等獎作品《唯一公廁為“迎檢”被強拆,居民“內急”成難題》,作為一篇監督類報道能夠脫穎而出,也給了我們地方臺諸多啟示。
三、融合傳播正在展現更多可能,融媒時代評論陣地如何占領
在自媒喧囂、眾聲喧嘩的當下,主流媒體更要有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自覺和擔當。不僅要在客廳的電視端、車內的廣播端發聲,更要把重心放在移動端,依托臺、網、端同頻共振,實現融合傳播,全力鍛造融媒評論。
如今在新媒體平臺,很多主流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評論號。承擔國家任務占領網絡輿論場的央媒,他們的轉場主動而迅速,也產出了“主播說聯播”這樣旗幟性的產品。在地方臺,這樣的轉型也有案例,安徽廣電的“王小川”、浙江電臺城市之聲的“新聞姐”,包括我們無錫江陰媒融體中心的“最江陰評論部”,都是500萬粉絲以上的大號,他們關注熱點、針砭時弊、快速發聲,尤其是敢于發聲,每條一分半左右的短評都能收獲上萬的點贊,樹立了主持人和媒體自身的形象。
網絡評論的陣地,如何去占領?無錫臺也進行了一些嘗試:由電視主持人出鏡的“博評·主播說”,對無錫本地發生的重要時政和民生熱點進行分析解讀,在我們的“無錫博報”視頻號上進行發布;廣播的評論節目主持人,也制作過“新聞近話論”這樣的短視頻產品,對網絡熱點進行快速點評,在抖音平臺進行傳播。但總的來說,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如何用一種可以持續產出,對傳統平臺又有所助益的形式,在融媒時代發出我們傳統主流媒體的聲音,我們也在探索當中。(《智能時代,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類廣播評論二等獎,本文作者分別為無錫廣電集團總編輯,廣播中心新聞節目部主任)